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利他能/專思達 與 安非他命 有何不同?

近年來,有許多新聞報導、網路文章,皆將用於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之藥物,特別是學名為Methylphenidate的「利他能」及「專思達」,描寫為
 
「成分類似安非他命」
 
這樣的描述,會引起甚麼效應實在很難推估。


故有需要針對兩者的相同處與不同處做一些釐清。

(林子勤醫師)

ADHD與農藥暴露之關聯

台灣研究發現ADHD小孩尿液中有暴露於有機磷農藥的代謝物二甲基磷酸酯Dimethylphosphate 比正常小孩高,農藥暴露也可能是ADHD原因之一,此研究和國外的一些研究一致。

(陳錦宏醫師)

ADHD對生活品質之影響

由李佩秦教授所發表最新統合分析研究(Lee et al., 2016),發現ADHD顯著影響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品質,包括兒童青少年自我評量與家長代評,其中對於心理社會層面影響有大的程度,身體健康與活動有中度的影響;ADHD兒童青少年自我評量與家長代評的生活品質並無顯著差別,孩子年齡越大,ADHD對其生活品質的負向影響越大。

實務工作者需要關切ADHD對於兒童青少年個人生活品質之影響以及兒童青少年看法與家長之異同,進而了解其對於ADHD兒童青少年期待與看法之差異,並進一步規劃相關之介入,以提升其生活品質。
同時也了解家長對於國小高年級ADHD兒童與青少年情緒的理解,是否需要相關的協助。

(陳錦宏醫師)

ADHD藥物治療的影響 -- 不會增加或惡化妥瑞症狀

最新統合分析整理22 研究 2,385 兒童使用神經活化劑(psychostimulant)的隨機對照研究,顯示其和安慰劑比較不會增加或惡化TIC (妥瑞氏症的症狀)的危險性,此發現可能改變藥物仿單的描述。

(陳錦宏醫師)

ADHD與腸病毒感染之關係

腸病毒感染且影響大腦時(如腦炎)可能增加ADHD機會

相關研究 1 

相關研究 2 

(陳錦宏醫師)


ADHD藥物治療的影響 -- 降低物質濫用

一大型研究追蹤26,249男性ADHD患者及12,504 ADHD 女性患者使用藥物治療4年後之毒品(物質)濫用機會發現ADHD藥物降低了31%的毒品(物質)濫用之危險

(陳錦宏醫師)

以神經心理及腦影像學了解ADHD患童之腦功能

台大高淑芬教授(也是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的ADHD腦部研究演講。

台灣在這塊領域的研究是世界聞名的。

(陳錦宏醫師)


2015台灣醫學週
以神經心理及腦影像學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患童之腦功能 (高淑芬教授)




ADHD與憂鬱

高雄長庚醫院王亮人主任團隊發表ADHD兒童將來比一般人有7.6倍發生憂鬱,而長期藥物治療可降低此危險性。

(陳錦宏醫師)

ADHD 與意外受傷

台大高淑芬教授團隊運用健保資料庫顯示在控制許多干擾因子後,ADHD比一般對照組有2-4倍高的機會出現意外傷害。

從此研究知道ADHD影響不是只在學習成績問題,還有其他不利的影響。

任何對ADHD的討論若只侷限在ADHD和學校及家庭之間關係,是低估了ADHD整個影響性。

(陳錦宏醫師)

ADHD藥物治療的影響 -- 降低意外傷害

著名的Lancet Psychiatry 期刊同時也在2015發表追蹤4557位ADHD兒童12年,證明ADHD藥物降低ADHD兒童43%的意外傷害。

(陳錦宏醫師)

ADHD藥物治療的影響 -- 降低頭部創傷

著名的JAMA Pediatrics 期刊2015研究,追蹤37,650 位ADHD小孩藥物治療的影響。

在追蹤4年期間,藥物治療降低了34%頭部創傷的危險。

(陳錦宏醫師)


台灣ADHD家庭研究三部曲 (3)

一篇由台灣學者(李佩秦教授等人)對於服藥的ADHD兒童與母親的親子溝通研究發現,相當比例的ADHD兒童母親有憂鬱的傾向,服藥的ADHD兒童與沒有憂鬱的母親的親子溝通跟一般親子相似,
但是即使ADHD孩子有服藥,憂鬱的母親跟孩子溝通時親子雙方皆較少有正向的情緒回應,ADHD孩子也有較多明顯負向情緒反應。

正向的親職行為對於ADHD兒童長期發展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家長除了照顧家庭與孩子外,也要多關心與照顧自己,快樂的父母較能教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台灣ADHD家庭研究三部曲 (2)

 很多家長對於ADHD兒童的教養投注大量的心力,家長本身的生活品質呢?
 
 一篇由台灣學者(陳錦宏教授等人)對於國小兒童家長生活品質的調查發現:當同時考量孩子的ADHD與對立反抗症狀,家長的ADHD與憂鬱症狀、以及家庭支持程度與社經水準,家長本身狀況與家庭因素是主要影響家長生活品質的因素,孩子的ADHD與對立反抗症狀可能透過影響家長的ADHD或憂鬱症狀而衝擊家長的生活品質,家庭支持度較高的家長生活品質較好。

因此,家長除了照顧家庭與孩子外,也要多關心與照顧自己,同時尋求家庭中其他成員的支持與協助。

(中山醫學大學職治系助理教授 李佩秦)

台灣ADHD家庭研究三部曲 (1)

父母執行之行為治療一直是ADHD治療的重要選項,但其效應如何?

一篇由台灣學者(李佩秦教授等人)整理過去研究的統合分析顯示,教導父母如何進行協助ADHD兒童行為對ADHD兒童的行為有中等程度效果,但若一旦停止,效果就減為輕度代表要做行為介入訓練須是持續性的工作。

陳錦宏 英國倫敦大學博士/部定副教授/精神科醫師

談ADHD與營養

很多人關心此部分,先說結論:目前研究資料均不足,所以現在任何對營養療效說法以現在證據均可能為稍微的誇大說法,但此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談 ADHD真的存在嗎

Hart H等人在2013年發表了另一個重要論文,此論文非單一研究,而是將過去到2012年的有關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用在ADHD的研究做一統合分析

再談 ADHD真的存在嗎

關於ADHD存不存在另一經典研究是Shaw P 等人追蹤比較223位ADHD的兒童及223無ADHD兒童的大腦7-13歲的發展:



發現ADHD兒童的所有大腦皮質發展慢了3年,而且最明顯問題的區域在前額葉,此處是負責注意力及動作控制的區域。


ADHD 真的存在嗎

你如果問我這個問題,我會先問的是:

你想問的是30年前的ADHD知識,還是現代的知識?

發刊詞

  台灣近年來對ADHD有許多討論與爭議,許多爭議的說法在美國1990年代亦曾發生,而台灣討論仍使用過去的說法,因近20年腦科學的研究發展這些爭議已有許多知識提供理解,此網頁目的即在邀請ADHD相關專業的專家們,提供現代研究證據資訊讓關心此議題者、治療者及患者與家屬在現代知識上尋求他們的方向。


  希望經由提供以證據為基礎的知識資訊,讓關心ADHD的人,不管他的立場為何,不要浪費時間在扭曲的訊息中彼此爭辯立場,而是如何在已知的基礎上,去看到做得不夠的地方,去協助這些地方的改善,ADHD牽涉到生物心理社會各層面議題,任何人想關心都可從不同面向找到自己可著力的地方,因為還有太多事需要去做------

陳錦宏 英國倫敦大學博士/部定副教授/精神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