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ADHD之跨國腦部影像研究

臺大醫院精神科 林祥源 醫師
 
       過去腦影像研究顯示罹患ADHD的孩子與成人的腦部有許多處的結構差異,但過往的研究受限於每個試驗受試者人數與分析方法的差異。

        此篇研究即透過結合世界各地的腦影像資料庫(international ENIGMA Working Group),提供人類歷史上到目前為止最大的受試者人數,來完整地調查罹患ADHD的孩子與成人與正常發展控制組的腦體積差異。

        方法上,本橫斷巨型分析研究使用international ENIGMA Working Group在2015年2月前的資料,總共從23個研究機構蒐集到1713位ADHD的個案,以及1529位正常發展的個案,年齡分佈從4-63歲(中位數14歲),以各機構各自分析T1磁振造影的腦結構影像資料,比較有ADHD的人與沒有ADHD的健康志願個案,他們的皮質下結構體積與顱內體積差異。

       分析結果顯示ADHD個案在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海馬迴(hippocampus)、杏仁核(amygdala)、基底核(caudate and putamen)、顱內體積區域皆有較健康控制組更小的體積,兩組在蒼白球(pallidum)與視丘(thalamus)的體積則沒有統計上顯著差異。進一步分析發現,在大部分區域(包括杏仁核、基底核、伏隔核、海馬迴)罹患ADHD的孩童(小於15歲)與健康發展孩童的腦體積差異程度,較罹患ADHD成人(大於21歲)與健康受試成人的比較差異程度來的大,這暗示大腦發展遲緩的現象。在蒼白球與視丘則大人小孩沒有差異。

        其他針對年紀的分析顯示,若只單純看成人ADHD個案與健康志願成人的比較,兩組在皮質下與顱內體積皆無差異。另外用藥與否以及是否罹患其他精神科疾病皆不影響以上分析的結果。

        這篇研究的價值在它使用目前為止最大的受試者人數,發現在ADHD患者在兩側伏隔核、海馬迴、杏仁核皆有體積減少的現象(這在過去未被系統發現過),另外,過去ADHD腦部發展遲緩的研究主要都針對皮質區域,這篇研究也將ADHD個案腦部發展較為遲緩的假說延伸到皮質下區域也有影響。

        另外這篇大規模的分析也提供了一個與過去統合分析(meta-analysis)截然不同的結果:即ADHD的藥物治療對於腦體積不會有影響。